客服热线
15210002565    

页岩气开发的中国路径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13-05-30

  在温室气体排放日趋严重的今天,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的共同责任。提高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这是低碳之路的现实选择。对于中国来说,要实现“十二五”期间提升天然气消费比重至8%的目标,页岩气的发展是重要的支撑力量。

  另一方面,根据BP集团日前在北京发布的2013年版《BP2030世界能源展望》作出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比2011年增长36%,增量部分几乎全部来自新兴经济体,而中国和印度占全球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报告还认为,到2030年,天然气将成为全球需求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预计年均增长2%,且全球天然气需求增长的76%将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

  能源消费的增长是发展的需要,而能源结构调整则是现实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丰富储量的页岩气开发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做和能不能做好的问题。发展页岩气是战略部署,这其中有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绿色发展的双重考量。

  从全球范围看,美国在页岩气上的成功世所瞩目,并已影响到世界能源格局、地缘政治乃至全球经济秩序。正如只有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才放心一样,作为工业粮食的能源,只有尽可能把主动权掌握在中国自己的手里,才能降低对能源制约的担心。

  在推进页岩气开发的过程中,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经验,但绝不能盲目跟风。两国基础不一样,国情也不同。应少谈一点“页岩气革命”,多做促进页岩气发展的基础工作,要为页岩气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进一步来看,国外虽已有成熟技术,但国外技术到中国并不能“包打天下”,不能形成对国外技术、设备和服务的依赖,中国的页岩气开发需要下大力气实现技术突破,并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开发发展模式。

  页岩气开发“紧锣密鼓”

  只有钻井和压裂的所有配件都能在中国找到了,才能谈得上产业化和商业化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仁贵

  实习生张丹枫晏齐宏

  页岩气革命正在改变全球能源市场的供需格局。

  “超过25万亿立方米的可采储量让中国看到了改变能源格局的希望。”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先达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这是国内聚焦页岩气的最大动力。

  从中央政策层面,围绕页岩气开发再度发力。“倍受关注的页岩气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的准入、环保、监管及对外开放等问题都会有更细致的规定,也更具有可操作性。”权威人士日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

  除了加大财税支持、用地优惠等为鼓励投资的多元化,页岩气产业政策或将就对外资适度开放方面作出规定,比如允许合资公司持有矿权,并将页岩气列入国家外商产业投资目录等。上述人士指出,这将使对外合作的方式更加灵活。

  在4月初召开页岩气规划落实会议的基础上,国家能源局于月底再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强调,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国际国内对页岩气的质疑之声也没有停止过。即使是在走过页岩气开发10年的美国,由于页岩油储量因预测差别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未来美国每年页岩油产量的增加能否抵消其传统石油产量的下降,仍旧存有疑问。在此背景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曾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抛出“圈套”论调,认为美国人在“忽悠”中国。

  对此,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表示,“需要的是用事实说话。”

  应该看到,美国页岩气开发取得成功后对能源格局以及地缘政治已经带来了影响。同时,张大伟表示,中国作出任何判断都是从中国自身的国情出发,不会跟在别人的后面人云亦云,当前最需要做的是排除外界的干扰,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页岩气开发政策发力

  “页岩气的开发,对于降低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增强在国际能源领域和地缘政治中的话语权意义重大。”张大伟表示,到2020年国内天然气缺口达1800亿立方米。届时页岩气产量若达到800亿立方米,占整个天然气的比重将达26%,剩下的1000亿立方米缺口可以通过进口或通过煤层气平衡。

  正因为此,国家政策层面对页岩气的开发紧锣密鼓。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副司长杨雷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页岩气产业政策征求意见阶段已基本结束,目前处于继续完善和走程序的过程中。”这是页岩气勘探开发即将出台的又一政策,而在此之前,中国在页岩气的开发上已进行了一系列政策部署。

  2012年3月国内发布页岩气发展规划,就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科技攻关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

  除国土资源部开展页岩气基础性的资源调查工作外,杨雷介绍,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从科技、研发中心、装备、示范中心等方面规划了四位一体的科研攻关:一是依托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国家的投入;二是设置了页岩气研发中心,在装备和设备上给予支持;三是支持国内企业进行国产化的实验;四是依托示范工程。目前,国家能源局已批准了三个页岩气示范区,包括四川、重庆和陕北。

  有别于以往能源资源交由几大油气公司垄断开发,中央从初始就希望寻求一条新的能源开发路径,于是将页岩气作为新的矿种,并进行了两轮招标。寄望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页岩气的开发中来,通过社会资金的积极参与,促进页岩气的跨越发展。2012年10月,国土资源部出台政策,依法减免页岩气探矿权使用费、采矿区使用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保障页岩气勘察开采的用地需求。同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出台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的通知》,确定中央财政对页岩气开采企业给予补贴。

  国土资源部地勘司副司长车长波表示,页岩气勘查开发具有初期高投入、高科技、高成本、高风险,投资回收周期长的特点,加上我国页岩气可采资源区条件差,部分区域水资源匮乏,迫切需要价格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目前财政部、国家能源局按产量每立方米补贴4毛钱,国土资源部正会同有关部委研究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细则,支持页岩气的产业发展。

  为了排除页岩气开发中的相关体制约束,有关部门还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针对页岩气可采资源大部分分属几大石油公司,存在着探矿权重叠的情况,国土资源部2012年10月26日出台了《关于加强页岩气资源勘查开采和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

  该政策旨在督促几大油气公司加大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上的投入。其中最具威慑力的内容则是,探矿权人不进行页岩气勘查的,由国土资源部组织论证,在妥善衔接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勘查施工的前提下,另行设置页岩气探矿权。这一政策也为其他企业投资有利区块留下了空间。

  在前两轮招标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将举行第三轮招标。

  页岩气的开发在中央各部门已形成共识,但在张大伟看来,“这是最大的支撑力,同时也是问题之所在。”我国的页岩气开发是“七龙治水”,国土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商务部、科技部、环保部都在其中。“七个部委都很有积极性,但缺乏统筹和协调。因为页岩气不是一个部委能干的,也不是一个部委的某一个司局就能干的。”张大伟说。

  专家建议,应加强页岩气开发的组织协调,可考虑出台综合性工作方案,确定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建立页岩气发展的部际协调机制,加强对页岩气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力促投资社会化

  “已征求意见的页岩气产业政策,会统筹考虑页岩气开发的经济性,有资源和技术后,开发出来还得有效益,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积极性。”杨雷告诉本刊记者,对于页岩气的开发,“一定要有前瞻性,页岩气是战略性资源,不能等民营企业都干起来并干成了,等到瓜熟蒂落了大企业才进入,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实现产业化。”

  之所以有这番言论,主要缘于中石油、中石化等油气企业在页岩气招投标中的谨慎表现。中国目前已经进行了两轮页岩气区块招标,但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陈柳钦认为,“热闹有余,签约有限”。

  张大伟对此解读说,由于国内页岩气成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成本高,中石油、中石化在国内页岩气投入的资金,从2008年至今一共不到100亿元人民币。而2010年10月到2012年11月,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已经投了152亿美元用于国外页岩气资源开发。

  为了保证在页岩气勘探开发上的投入,国土资源部2012年1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页岩气资源勘查开采和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探矿权申请人在申请页岩气探矿权时,应向国土资源部承诺勘查责任和义务,包括资金投入、实物工作量、勘查进度、综合勘查、区块退出、违约和失信责任追究等。

  在第二轮页岩气探矿权出让招标中,共有16家企业在19个区块的页岩气招标中获得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勘查许可证。按照招标承诺,在3年的勘探期内,这19个总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的区块将要投入128亿元勘查资金。车长波表示,“既要吸引社会资金,又要防止一哄而上。”

  目前,页岩气勘查第二轮招标已完成所有中标企业与地方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对接工作。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负责人在对接会上强调,页岩气勘查中标企业要兑现承诺,依法勘查,要认真分析存在的风险问题,切实担负起企业主体责任,将页岩气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本着改善地方能源供应状况的目的,多地对页岩气都抱有热情。今年3月,江西省煤田地质局党委书记黄登龙表示,取得探矿权后,江西省天然气控股有限公司和省煤田地质局共同注册成立江西省页岩气有限公司,探矿权转入新公司使用,先期投资10亿元已经到位。根据项目实施方案,《江西修武盆地页岩气区块勘探项目》首期勘查设计施工11口井,预算投入勘查经费4.3亿元。

  对于企业的投入,陈先达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还需要考虑投入的成效问题。他说,假如一个区块承诺投入10亿元,当投入2亿元后基本确定难以成功,此时承诺的资金还有8个亿,这8亿元总不至于硬砸进去,此时拥有不好区块探矿权的企业能否把资金投入到其他的区块上去,这是有待细化的内容。

  此外,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要加大金融手段的支撑。投资要实现社会化,需要有渠道和机制。即使是中标页岩气勘探区块的企业都完成了承诺资金的投入,如果此时已取得进展,但仍旧达不到产出水平,就需解决后续投入的问题。包括后续投资者与既有投资者利益如何分配,政府对后续投资者具体有什么样的要求等。

  以技术突破打通产业化关节

  对于已进行了两轮招标的页岩气,张大伟喜忧参半。“高兴的是市场放开了,打破了过去的垄断,允许多种投资主体进入油气领域了。担忧的是这些企业有热情,但很难把页岩气搞成功,很难有好的回报。”

  张大伟说,用于进行招标的区块并不是最好的区块,最好的都在石油公司手里,而且,许多企业对油气领域不熟悉,缺乏相关的经验和技术。有实力的没有热情干,有投资热情的缺少技术。

  这也是陈先达真正担忧的地方。“不熟悉这一领域的企业在中标页岩气勘探区块后,有可能盲目投入和盲目试验,只要能用的手段都可能用上。”他说,这就可能导致开发出的页岩气具有高昂的成本,进而影响到其他企业的投资积极性,“热情之后一哄而散。”

  “当务之急是打破门户之见,加大对共性技术的研发,合力进行技术攻坚。”在陈先达看来,尽管中国目前已有了相应的技术突破,但远远不够。资源是非常复杂的生产链,而页岩气开发又是非常精细的产业,各项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成本的降低。他表示,美国页岩气的发展也是不断摸索,不断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结果。

  他建议,技术研发不能只委托一两家单位进行,也不能提前就拨付全部经费,否则就缺乏竞争性和可选择余地。应当先给予部分前期支持,待成果出来后进行选择,并对选用者进一步加大回报。

  伴随着技术的突破,一个可期的结果是成本下降。陈先达指出,围绕页岩气开发需要有大量技术服务和耗材供应。如分段压裂,用于段与段之间封堵的“桥塞”,以前使用钢球去封堵,打入后还得再拉出,现在做完压裂后,已经可以做到自发降解。这些都是降低成本的方法。

  采访中,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还提醒,中国要摒弃过度依赖美国技术的思想。对技术的突破,国内不少人寄望从美国购买成熟技术。实际上,美国目前也正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其页岩气技术。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关于在页岩气领域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接下来的几年里,中美双方已经召开了五次中美能源论坛。

  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克里斯托弗·史密斯曾对国内研究人士表示,美国不只是在向中国推广页岩气,而是向全世界推广。页岩气的开发是在美国首先取得成功的,这一新的技术不可能仅供美国自己用。

  对此,有研究人士认为,美国现在有“通过技术输出谋利”的嫌疑。王震认为,中国的页岩气开采还是需要自身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一方面,中美两国的地质条件差距很大,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比较复杂,时代比较老,开采难度较大,美国的技术在中国也不一定适用。另一方面,中国需要摆脱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进而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

  技术之外的又一迫切需要是打造专业化的服务团队。“我们有三大石油公司,但你要问它们各有什么特色,说不上来。”陈先达认为,得有专门生产钻机的企业,也得有购买钻机从事租赁的企业,甚至还需要有专业的打井公司、压裂液配比公司等,要让与页岩气相关的各环节都有配套服务商。“只有钻井和压裂的所有配件都能在中国找到了,才能谈得上产业化和商业化。”陈先达说。

  加强对发展环境的监管

  “页岩气的开发主体多元化,且水平参差不齐,靠企业自律不现实,政府必须在开放准入的同时,创新监管制度,承担起监管的责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认为,中国对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监管主要靠石油企业自律,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

  在张永伟看来,美国仍有不少人反对开发页岩气,中国国内对此问题的认识也很不一致。应处理好开发、环境保护和技术进步的关系,在起步阶段既要保住环境的底线,也要让开发企业经过努力有盈利空间。

  由于页岩气开发涉及地震探测、钻井、压裂、压裂液、水处理、气体排放等多个关键节点,张永伟表示,开发和环保风险的控制必须依靠系统的法律法规,监管机构应依据法律开展监管活动。要制定可操作、科学合理的惩罚措施,威慑和惩治开采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陈先达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说,如果一家企业环境污染后治理费用需要100万,而政府的处罚只是5万或10万,这种惩处就是无效的,如果处罚变成治理费用的双倍甚至更高,企业就会想法设法达到环保水平。

  在专家看来,制定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也是加强环境监管的重要举措。要明确页岩气开发有关水资源利用、空气、土地使用、废水处理、植被恢复等环境标准,有的可借鉴或沿用常规油气的标准,一些行业标准可上升为国家标准,尚无标准的,应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及时研究制定。同时要跟踪开发活动,实施环评和监管。

  再一方面就是加强市场监管。价格市场化和管道的公平准入与平等竞争是页岩气市场监管的重点。

  目前来看,仅有矿业权市场放开是远远不够的。张大伟认为,管网市场、工程服务市场和金融市场等都要放开。页岩气除部分可就地利用或液化后通过道路运输外,主要还需通过管道输送。政府应制定管道利用的零障碍准入准则,尊重市场规律,打破输送收费的垄断。“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化学成分都是一样的,完全可以进入到一个管道,但现实却不行,这就是体制问题。”张大伟表示,解决垄断等问题不是一个部门之力所能完成的。只有建立一个高度放开的市场体系,才能促进页岩气市场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页岩气适宜就地利用部分,陈先达认为要把销售权利交给企业,不能强行要求进入主管道,否则修建管道的钱交由企业承担可能导致企业亏本,国家承担又缺乏经济性。“如果进不了主管道又不让企业卖气,那只能点天灯烧了。”

  天然气的定价也是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天然气定价总体偏低,这也是几大油气公司缺乏积极性的原因。页岩气虽已明确实行市场定价,但仍旧缺乏交易定价机制。

  “在这方面应注意平衡,天然气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也不能完全给企业,把城镇气化了,如果一座城市都被产气企业绑架,企业随意定价绝对不行。这就需要确立相关的定价机制,政府在其中发挥监管作用。”陈先达说。□

  页岩气影响环境几何

  对页岩气开发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勘探开发中,认为页岩气钻井数量多、耗水量大,同时会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张大伟认为,任何能源开发都会对环境带来影响。相比于页岩气,常规石油的影响更大。页岩气的开发并没有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在用水方面,张大伟说,相对来说用水量大,平均一口井要用1.5万立方米左右的水,但压一次可以用30至50年,若按年平均算并不多。根据美国的经验,按一个盆地算,页岩气开发用水只占当地用水的1.8%,比其他工业农业用水都少。

  陈先达认为,页岩气储量丰富的地方不可能与水资源相对充裕的地方正好配对,国外开采也有不少从别处运水的情况,这实际上是成本问题。即使是水资源丰富地区,也不能取水不要钱,用后随意排放。

  “这其实也促使中国研发少用水或是不用水的技术,二氧化碳的替代或是液化开采等,这至少提供了其他的路径选择。有了寻求突破的方向,技术瓶颈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中国石油大学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副院长姜振学也对本刊记者这样表示。

  对于不少人担心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张大伟表示,中国的地下水一般在地下300米左右,而页岩气在1500米以下,打井在300米穿过地下水层时,把套管固定好就不会泄漏。打煤层气、天然气、常规石油也得穿过地下水层。张大伟说,“这是共性问题,不穿过水层,什么都上不来,对于页岩气开发,只要按操作规范进行,这不是问题。”

  陈先达也在自己的办公室为记者展示了应对这一问题的技术。他说,担心的人比较外行,现在想要干的人也因较为外行而说不清楚,所以引起了外界的质疑。如果穿过水层时做不到密闭,企业也无法采气。

  气体对空气的污染是业界的又一担心。张大伟说,页岩气开采中,压裂之后要对压裂液进行反排,注入的液体40%~70%再排回来,经过处理可以循环利用。反排时气体与水一同出井,这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针对这一问题,美国现已有绿色完井技术,可以实现气体回收。回收设备的价格从2.5万美元至80万美元不等。经过一个阶段的反排,然后就能正常开采,气体对环境的影响能够降到最低。

  至于压裂液污染,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教授级工程师丁士东说,最大的污染存在于反排阶段,因为压裂液里含有高分子和低分子聚合物,但这主要是治理问题。

  “国内外都在研发减少污染甚至没有污染的压裂液,并已经取得突破。这没必要存在太多的担心。”姜振学说。